【弘扬善水文化 共建书香水韵】黄河文明脉络下的养护实践:从古籍智慧到现代堤坝守护
发布时间:2025-09-24 阅读数:57
编者按:阅读是人类获取知识、启智增慧、培养道德的重要途径,可以让人得到思想启发,树立崇高理想,涵养浩然之气。陕西水务发展集团以书为媒,以水为魂,大力弘扬“善水”文化理念,让书香与水韵在水务发展集团与职工文化生活中交融共生,汇聚水务发展内生动力。
文明长河中的治水基因:从大禹疏川到现代养护
翻开《黄河与中华文明》,书中“善淤、善决、善徙”的特性描述,让我想起从大禹“梳川导滞”到明代“束水攻沙”,祖先们用柳枝芦苇编“埽工”护堤的智慧,与我们今天用生态混凝土加固堤防的技术,本质上都是对“治水即协作”的诠释。
就像我们承接的渭河下游194公里堤防养护任务,从高陵到入黄口,每一寸堤坡的草皮养护、每一处坝垛的土石养护,都延续着“以水为尺”的古老智慧。2021年渭河秋汛时,我们的养护团队在华阴段连续48小时管涌抢护,用的正是将传统“反滤围井”与现代土工布防渗结合的工艺——这不是简单的技术叠加,而是黄河文明中“因势利导”治水理念的当代实践。
安澜渭水的守护者:从工程养护到生态平衡
《黄河与中华文明》强调:“黄河治理的核心,是维系人与自然的平衡”。这与我们建设“安澜渭河、生态渭河”的目标高度契合。水利水电工程集团承担的渭河下游维修养护任务,看似是土石草木的工程作业,实则是在守护文明的生命线。渭河堤防不仅抵御洪水,更串联起半坡遗址、姜寨聚落等文明地标;渭河堤防支流延伸段,护卫着关中平原千万亩良田——这些数字背后,是我们对“黄河宁,天下平”历史规律的深刻认知。
在日常养护中,我们创新提出“生态养护”理念:草皮补植选用本地耐旱品种,既固土护坡又保护生物多样性。2023年实施的临潼段堤防绿化工程,将《黄河与中华文明》中“天人合一”的思想转化为具体实践:通过配置乔灌草复合植被,不仅提升了堤防抗冲刷能力,还形成了10公里生态景观带,成为市民亲近黄河文化的新载体。这种将工程功能与生态保护结合的做法,正是对书中“黄河文明整体性”理念的当代诠释。
转型发展中的文明担当:从古今智慧到融合创新
《黄河与中华文明》揭示了一个规律:黄河治理的每次突破,都伴随着技术与制度的创新。面对2024年中央级养护项目市场化招标的新挑战,水利水电工程集团以“古今治水智慧融合”破局——既运用机器人割草等实用技术,又借鉴古代“以工代赈”思路优化劳务管理,将社会责任与项目实际相结合。在华阴段养护过程中,这一创新思路得到生动实践:劳务用工优先选用脱贫户家庭的劳动力,既能为这些家庭收入开辟增收新路,又能有效防止部分人群返贫。同时,借助这些劳动力对当地环境的熟知,极大地强化了劳务组织,促进养护工作更加高效、顺畅的开展。
在业务拓展时,我们从《黄河与中华文明》中汲取灵感:古代黄河治理常“以堤代路、以坝护田”,我们便计划将养护技术延伸至水库加固、灌区防渗等领域。书中记载黄河沿岸“因水成市”的商贸传统,启发我们与礼泉县东庄水库移民安置项目合作,在工程建设中融入养护元素。这种“以古鉴今”的发展思路,让我们在保持主业的同时,逐步构建起“水利工程+生态修复+文化服务”的多元业务体系,正如书中所言:“黄河文明的生命力,在于不断适应时代需求”。
合上书卷,当面对奔流的渭河时,我忽然理解了养护工作的深层意义——我们不仅是水利工程的守护者,更是黄河文明的传承者。当我们用割草机修剪草皮时,机器轰鸣中传递的不仅是工程养护的节奏,更是千年治水传统的回响。当我们在施工日志上记录数据时,笔尖流淌的不仅是工程参数,更是《水经注》里的文脉传承。《黄河与中华文明》的结尾写道:“黄河的未来,取决于现代人如何书写新的治理篇章”。作为新时代水利养护人,我们将继续以典籍为鉴、以实践为笔,在159公里渭河堤防及132公里渭河堤防支流延伸段上镌刻文明传承的印记,让安澜的渭水继续滋养中华文明的根系,在历史与未来的交汇处,书写属于这个时代的治水答卷。
地址:西安市未央区浐灞大道2021号
邮政编码:710018
Copyright 2024 sxswfzjt.com All Right Reserved
备案号: 陕ICP备2024028293号
版权所有 @陕西水务发展集团有限公司
公众号二维码
抖音二维码